文章详情

来宾推进教育事业均衡发展 城乡齐头并进

08-23     浏览量:500

教育是一个城市发展进步的推助力。如今,摆在教育部门面前的难题,不是让孩子们“有学上”,而是“教育的公平、公正”,如何尽可能让城乡孩子拥有同一缕教育的阳光。

“均衡、均衡、再均衡”,这是来宾教育事业发展的方针与核心。从学前教育到高中布局,从乡村少年宫到城区幼儿园,让各阶段教育城乡齐头并进、共同发展,才能实现教育的和谐,让城里孩和山里娃在同一片土地上托起同一个梦想。

推进“学前”惠民工程 缓解幼儿“入园难”

入园为何难?与南宁柳州等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相比, 来宾的学前教育主要难在入园率偏低、幼教经费投入不足、办园不规范。

2011年,来宾市政府第75次常务会议审议并通过“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财政拨款3000多万元,在全市每个乡镇至少建设一所中心幼儿园,并不断扩大村级幼儿园覆盖面。去年初,来宾市教育“十二五规划”出台,明确提出:把学前教育纳入城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大力发展公办幼儿园,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在城乡基本建立和完善以示范幼儿园和乡镇中心幼儿园为骨干的社区学前教育服务网络。目前,全市开工建设幼儿园超过60所,改扩建幼儿园110多所,新增加入园额6万多名,有效缓解了“入园难”问题。

家住来宾市柳来路的李女士的儿子三岁半了,由于错过了今年市机关幼儿园的入园报名时间,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她三番五次地找园领导希望能够补报名。“你到兴宾区第一或第二幼儿园看看,那里的条件也很好。”该园领导开导李女士。怀着试试看的心理,李女士踏进了兴宾区第二幼儿园的大门。优良的教学环境、热情负责的幼师一下子就把李女士吸引住了:“环境很好,把孩子送到这里放心。”

兴宾区教育局局长冯德放告诉记者,在几年前,像李女士这样错过报名时间的孩子,想入园还真难。自2011年来,兴宾区学前教育发展坚持“公”“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在辖区20个乡镇新建幼儿园45所,改扩建幼儿园67所;另一方面加强私立幼儿园的管理监督,使之更规范、更安全。教育资源的均衡发展,分流了公立中心幼儿园过于集中的入园压力,满足了不同区域、人群的需求,乡镇、社区的孩子“家门口”就可入园,早年那种“早上送进城、晚上进城接(孩子)”的现象已经很少看到。

按照来宾市“十二五规划”,在剩余的3年里:全市将新建幼儿园38所,改扩建幼儿园573所,各乡镇将全部完成中心幼儿园建设,实现学前3年毛入学率达62%,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87%;市城区学前3年毛入学率达92%,学前一年毛入学率达95%。建立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共同发展、覆盖全市城乡大多数人口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届时,城里娃不用为“入园难”发愁,山里娃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学前教育。

调整基础教育布局 让山里娃“上好学”

“十一五”期间,来宾6个县(市、区)义务教育学校常规管理达标工作通过自治区的评估验收。全市小学入学率99.45%,辍学率0.29%;初中阶段入学率112.17%,辍学率2.07%;全市5.1万多名留守儿童和1.5万多名农民工子女全部就近入学。

两基教育攻坚使得农村娃“有学上”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是如何尽量缩短城乡间的教育差距,让山里娃能够“上好学”成了进一步加强农村基础教育、体现教育公平的核心问题。

金秀瑶族自治县中心小学坐落在县城中部,依山而建的校园整洁美丽。去年9月,来自该县长二村小学的陶泽朋初次踏入该校时,光洁的篮球场、敞亮的教室令他流连忘返。通过考试,小陶幸运地进入中心小学就读。回忆起原来就读的长二村小学,小陶用“天壤之别”来形容:全校学生仅8人,两间摇摇欲坠的危房,10张破烂的课桌就是这个学校的全部“家当”。“粉笔用完了,老师就用碳头在泥土刷的黑板上写字。”陶泽朋告诉记者,去年他和3名同学幸运地来到中心小学的民族班就读,不但食宿费、学杂费、课本费全免,每学期政府还补助900多元生活费。而长二村小学其他的几名学生也因为撤点并校改革,到附近教学质量较好的学校就读。

从2006年起,来宾市对城乡中小学教育结构布局调整进行研讨、试点,因地制宜地推进乡村中小学撤点并校工作,把一些教学条件较差、师资力量薄弱的教学点撤掉,并入教学条件较好的学校。一方面,师资力量得到集中;另一方面,大量农村留守儿童从散漫自由且教学质量低下的教学点,转入管理严格、教学正规的寄宿制学校,教育质量得到极大提升。

据统计,目前来宾农村初中寄宿率已达到60%以上,小学寄宿率接近10%,有力地改善了农村儿童读书难、就学难、寄宿难及生活难,来宾的乡村少年告别了长途走读之苦。

去年,来宾市全面启动乡村少年宫建设,覆盖全市各乡镇、行政村的837所乡村少年宫现已全部建成投入使用,40万农村娃有了和城市孩子一样的“第二课堂”。

相关推荐